(记者徐婧)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刘存志在国际权威期刊《胃肠病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EfficacyofACupuncTureinIrritablebOwelsyNdrome(ACTION):amulti-centre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杨静雯为第一作者,刘存志为通讯作者。这项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和大便性状,疗效可持续18周且安全性良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全球高发的功能性胃肠病,约影响4.1%的成年人群。虽然针灸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IBS,但仍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评估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该试验在中国6家三甲医院开展,共纳入了280例18~75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刺组或假针组(非穴位使用钝头针),治疗周期为6周,共15次治疗,并进行12周的随访。主要结局指标是第6周的复合应答率(定义为在第6周内,最严重腹痛平均评分较基线改善至少30%,且腹泻天数较基线减少50%或以上)。
研究发现,在第6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达到复合应答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假针刺组。从第3周开始,两组间的差异变得显著。针刺在IBS症状严重程度和完全缓解应答率方面也表现出显著改善,且效果可持续至第18周。安全性分析显示,所有报告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无需特殊处理,表明针刺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据了解,该研究摒弃单一结局指标的评价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两大核心症状腹泻天数与腹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在改善核心症状方面展现出显著而持久的疗效,能够减轻腹痛、改善大便性状,且几乎不产生副作用。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现有药物往往仅能针对单一症状(如单纯缓解腹痛或控制腹泻),而针刺治疗则能同时对腹痛和稀便症状产生协同改善作用。刘存志表示:“基于这些研究证据,我们认为针刺疗法可作为管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或者希望避免长期用药的患者,针刺治疗提供了一个兼具疗效与安全性的选择。”
据悉,《胃肠病学》创刊于1943年,是胃肠病学和肝病学领域历史悠久的权威期刊,编辑部位于美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