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研讨会举办

发布时间 : 2025-10-24 09:37

(记者方碧陶)10月19日,“中医基础学科振兴之路”研讨会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来自11所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围绕各自学校中医基础学科建设发展情况、主要做法、特色优势和经验进行介绍,并对当前中医基础学科的振兴发展进行研讨,达成十项共识倡议。

“中医基础学科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谷晓红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要聚焦传承路径、师资队伍、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坚持“中医+”融合发展,不断筑牢中医学科发展的根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灿东认为,中医基础学科建设要避免同质化,明确发展方向,选拔优秀带头人,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科队伍,搭建合理的学科平台,产出一流的学科成果。同时,要强化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的中医思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喻嵘看来,应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学科评价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打造多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培养具有“中医药+”多学科背景人才。

“中医基础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应探索组建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联盟,以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带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结合该校中医基础学科建设实践表示,中医基础学科振兴发展关键要做好“六个一”:有一个好“掌门人”,选优配强学科带头人;有一支好队伍,组建卓越的学科团队;有一幅好蓝图,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好机制,优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有一种好文化,形成优秀的学科文化;有一批好成果,产出标志性学科成果。

经过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在会上达成以下十项共识倡议:

一、中医基础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推动振兴发展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发展。

二、遵循中医基础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内涵外延,凝练研究方向,健全组织架构,优化机制保障,锚定目标链,强化人才链,优化管理链。

三、突出中医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促进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经济赋能、健康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民生赋能。

四、激发中医基础学科内生动力,加强与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医、教、研、产”协同发展。

五、选优配强一批学科带头人。制定中医基础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优先选拔在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诊疗技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强化其在学科方向引领、团队建设、资源整合中的核心作用。

六、组建一批卓越的学科团队。围绕学科主攻方向,构建人才、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式团队结构;基于团队成员的研究专长,建立学科内部及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分工协作、联动攻关。

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定位、发展目标和核心任务,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学科建设路线图,形成规划—执行—评估—反馈闭环管理。

八、优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中医基础学科人员、经费等投入与支持机制,强化动态评估与激励保障。

九、塑造优秀的学科文化。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学术共同体意识,营造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学科文化氛围。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增强学科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

十、产出一批标志性学科成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和临床突出问题,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推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和“从1到N”的创新突破,全面提升中医基础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